(相關資料圖)
圖為上海金山“花開海上”生態園梅花林航拍。
王 原攝
沒來金山之前,我對金山知之甚少,甚至常常與“水漫金山寺”弄混淆。
我是2018年在全國方志群里認識金山檔案局一位朋友的。那位朋友在群里發了他們在浙江平湖開展活動的消息,我說我去過那兒并寫了一篇短文。我們聊了起來,他熱情地邀請我到金山一游。
那位朋友向我介紹,金山這塊土地很古老,也很神奇。境內的胥浦塘,利用太湖泄海水道疏浚,修成江南早期人工運河。秦始皇時期,境內出現上海最早的縣治之一——古海鹽縣城。明初四大衛之一的金山衛,筑城最早,面積最大,統領7個千戶所,轄境東北起自寶山,西南到達乍浦。當年戚繼光、俞大猷抗倭,許多經典戰例都發生在這里。
我一下子對這片陌生的土地來了興致。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在金山舉行的作家采風活動,對金山有了更多認識:金山沒有“金山”,金山人卻有金子般的熱心腸。所到之處,朋友們都會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款待。這里的崇學之風長盛不衰,到哪兒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書香。金山有水,那是大海的潮汐,看起來柔若無骨,卻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
沒想到,幾個月后,金山檔案局那位朋友再次邀請我去金山常住。上次時間太短,未能盡興。這次一住,就是三年。三年里,我盡情享受這里的陽光、沙灘、海風、小島和古海塘,結識了不少金山的朋友,真有點舍不得離開了。
1997年4月,金山縣撤縣建區,成為上海市金山區。金山縣城南移,從朱涇整體搬遷到海邊的石化。年輕的金山區,剛剛25歲,正是青春洋溢、風華正茂的好年紀。
這里坐擁上海7.2公里濱海生活岸線,碧海藍天盡收眼底。鳳凰自行車、紅雙喜乒乓球等老品牌光彩仍在,無人機、碳纖維等新產業勃勃興起。我在金山區上班的地方,在蒙山路前面的浩源路。從小區出門,走同凱路、龍宇路過金山大道、杭州灣大道、前京大道,從區政府門前經過,每天我都在見證著金山的飛速發展。在當地老百姓口中,這里雖然崛起了大型商圈、工農業園區,有了寬闊的街道和嶄新的主題公園,但大家仍習慣按照舊說法,叫它“石化”或“石化新城”。
如今的金山,已經建成“三個百里”——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成為上海的后花園。在朱涇鎮待金村,600畝網紅花海——“花開海上”生態園高低錯落,造型別致,讓我怦然心動。花好,名兒也好。行走金山,總能聽到當地人繞口令似的念叨“一葡二桃三莓四瓜”,那是施泉葡萄、皇母蟠桃、鑫品美草莓、敏藍藍莓、莓博士樹莓、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為代表的金山特色瓜果品牌。
這片土地物產豐饒,人們將這些物產搬上了餐桌,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金山北部的“楓涇四寶”丁蹄、狀元糕、豆腐干和石庫門黃酒,我都品嘗過。南部的滬杭公路一側的海鮮一條街,集合了幾十家以經營海鮮為主的門店。帶著大海味道的食材,經過廚師的妙手烹飪,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金山中部的廊下農家樂美食,品質天然,味道純正,一蔬一食,一肉一湯,都是這片豐饒土地的賜予。
如今,我最喜歡的事情是,晚飯后同老伴行走散步在金山城市沙灘,視野開闊,海風輕拂,渾身清爽。這片曾經雜草叢生的淤泥灘涂,現在已成為集海景、海趣、海韻為一體的城市景觀海岸線。年輕人以“金山三島”為背景,拍攝婚紗照,留下美麗瞬間。不同主題的城市沙雕,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給游人帶來藝術熏陶。金山嘴漁村原先泥濘破敗的曲徑幽巷已經被修繕復原,漁村博物館、漁具展示廳里,承載著漁民們滿滿的鄉愁記憶。
金山真是一個有魅力的地方!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9日 20 版)(責編:岳弘彬、袁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