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雪山依然寒風刺骨。一大早,記者跟隨新疆軍區某旅紅山河機務站官兵一同踏上巡線路。
紅山河機務站是全軍海拔最高的機務站,擔負著幾百公里的高原光纜線路維護任務。自組建以來,該機務站一代代官兵與雪山為伴,將足跡刻印在冰封雪裹的巡線路上,守護著信息“大動脈”暢通。
伴隨發動機的轟鳴聲,巡線車一路行進。轉過一道回頭彎,陡峭的懸崖讓人忍不住心跳加速,駕駛員趙鑫磊適時放慢車速。突然,一塊巨大的山石從道路一側上方滾落,一下子橫在道路中央,記者的心跟著提到了嗓子眼。
“在這條路上巡邏,經常會遇到塌方、暴風雪等突發情況。”二級上士李正淵一邊帶領大家下車清理路障,一邊告訴記者,“有一年除夕夜,我的老班長張定燕前出搶修光纜,途中汽車突然‘趴窩’。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中,老班長踩著厚厚的積雪徒步巡線兩個小時。任務完成后,他的兩根腳趾被診斷為永久性壞死。”
趙鑫磊告訴記者,盡管機務站的巡線車經過多次更新換代,早已升級為新式皮卡車,但因高原光纜線路大多沿絕壁分布,官兵巡線依靠最多的仍是雙腳。
皮卡車在亂石嶙峋的野馬灘停下,巡線隊員頂著刺骨的寒風徒步巡線兩個小時。在離通信線桿不遠的地方,一座墳塋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沒有墓碑,也沒有任何醒目的標識。
“這就是烈士婁志成犧牲的地方。”看著眼前這座墳塋,該機務站政治指導員李靳東給大家講起英雄的故事,“那年冬天,一場罕見的暴風雪摧毀了通信線路。前出搶修的婁志成在風雪中迷失了方向,再也沒能回來。當狂風拂去積雪,戰友們才在通信線路旁發現他的遺體,懷里還緊緊地抱著一部磁石單機。年僅21歲的英雄,永遠留在了雪山……”
李靳東告訴記者,盡管婁志成安葬在葉城縣烈士陵園,但官兵們為紀念犧牲的戰友,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壘起一座墳塋,每次巡線路過都會前來祭奠,緬懷戰友、寄托哀思。
“為了完成任務,婁志成烈士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我要學習烈士這種鐵心戍邊、不畏犧牲的精神品質。”聽完烈士的故事,中士張皓月動情地說,今年服役期滿后,她將申請繼續留隊。
前不久,該機務站接到一項重大通信保障任務,一時人手緊張。休假在家的李正淵告別剛滿月的兒子,立即訂了歸隊的機票。
此刻,李正淵暗自下定決心,扎根雪山哨位,全力確保通信暢通。
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斗志更高。祭奠完畢,官兵們踏著英雄曾走過的路,繼續巡線。過冰河、翻達坂……腳下這條路,老兵張金海一走就是11年。沿途的通信線桿、各種標識,都是他熟悉的“戰友”。張金海是該機務站的一名班長,從事光纜維護工作。高原的風霜,在這名邊防戰士的臉上留下印記。
翻越達坂時,大風卷起積雪襲來。陡峭的斜坡上,官兵艱難前行。
“過去保障條件差,一旦遇上暴風雪,高原巡線面臨生死考驗。”張金海告訴記者,“如今,隨著保暖馬甲、防風鏡、便攜式氧氣袋等配發,保障條件今非昔比。我們要守好邊、護好線,才能告慰烈士。”
登頂雪山,官兵們發現,眼前的通信線桿被大風吹得有些傾斜。張金海脫下大衣,與戰友們一起將通信線桿拉直扶正。
加固線桿需要在又厚又硬的凍土層上打地釘。張金海一錘下去,虎口震得陣陣發麻。3根地釘,張金海足足打了一個小時。看著筆直挺立的線桿,張金海累得癱坐在地,臉上卻露出欣慰的笑容。
日落月升,夜空泛起點點繁星,但巡線的終點還未到達。官兵們整理行裝,向著下一個作業點前進。
星光下,他們的步伐堅定有力……(蒲杰鴻、王磊、張強)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