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會上表彰了40年來對改革開放做出過杰出貢獻的100位模范,并授予他們“改革先鋒”的稱號,大多是著名企業家。其中,只有1人來自青海,而且并非商界人士:他就是可可西里保護第一人——杰桑·索南達杰。
環保人士也能獲評“改革先鋒”?琢磨一番,頗有深意:改革開放40年,蹚過的地雷陣、涉過的深水區,不只限于經濟領域;在曾幾何時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年代,他率先擎起生態保護的大旗,打響了反盜獵的第一槍,甚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改革先鋒的稱號,舍索南達杰而其誰?
如今回看,索南達杰的挺身而出,不僅體現著主動作為、時不我待的擔當。而且,他還大膽創新工作機制,推動成立了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這一特殊機構。從機構的名稱看,并沒有僅僅限定于反盜獵的職能,索南達杰或許還有對可可西里自然資源展開綜合管理、深入研究的長遠構想——西部工委,不正是后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雛形嗎?
什么是“改革先鋒”?有膽氣、有頭腦的索南達杰當之無愧——敢干事、會干事,自己主動闖出一條路。
今年,歷經數年的試點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這個公園不好建,12萬平方公里,比很多省都大。橫有州縣,縱有廳局,保護區林立,條塊分割、政出多門。“九龍治水”怎么破?三江源搞了個大部門改革,把林業、環保、國土、水利全整合到一起,理順了長江、黃河、瀾滄江各個流域的治理主體,讓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
這么改,是動了不少人的蛋糕的,是需要擔當的,需要用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開出新的局面。
從2017年開始,可可西里已經禁止一切社會團體或個人開展旅游、穿越等活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那里是再沒有機會涉足的神秘之地。而我是幸運的,近五年來,先后四上可可西里采訪。每次路過索南達杰烈士紀念碑,我都滿懷敬意地瞻仰英烈。默立碑前,我找到了一代代可可西里保護者前赴后繼、無私無畏的精神源泉。
索南達杰用自己的生命,厚植了一片英雄輩出、改革創新的沃土,這是留給后人最寶貴的遺產。
(責編:岳弘彬、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