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青海發展更具底氣
2020年是青海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青海科技事業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一年。
這一年,高原青海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奔騰在高原青海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潮頭。
1月27日,在2021年青海省科技工作會議召開之際,我們一起回望2020年高原青海的科技“成績單”。
明確頂層設計“路線圖”和“時間表”
改革是創新的原動力。過去一年,青海科技體制改革大刀闊斧、招招給力,拆掉創新路上的“制度藩籬”,在體制機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等方面積極探索,良好的創新生態正加速生成演進——
這一年,青海省科技廳系統謀劃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形成《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草案稿)》,面向省內專家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科學確定主要指標和目標,謀劃提出15個重大專項,并加強與國家中長期規劃編制內容進行對接,主動融入國家戰略。
這一年,青海科技管理部門為權利做“減法”、為服務做“加法”,科技計劃體系現行管理辦法得以全面梳理。印發《省科技廳進一步推動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省科技廳窗口政務服務“好差評”管理辦法》,窗口辦件量共計825件,辦結率和好評率均為100%。
這一年,青海加強科研誠信建設,落實《青海省省級科技計劃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完善“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獎懲體系,依規對失信責任主體開出青海省科研失信行為首張“罰單”。同時加大項目資金監管和存量資金收繳力度,截至2020年10月,共收回上繳資金1587.31萬元,有效提高了科研誠信意識和績效意識。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這一年,青海省全面落實國家和全省人才工作政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該省科技廳起草并推動出臺《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顧問聘任辦法(暫行)》,聘請7名院士為首批省政府科技顧問。
改革的核心是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形成學研產用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一年,青海密集出臺一系列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的好政策,讓科技創新活力迸發,營造出良好社會氛圍。
歲尾年初之際,為獎勵在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創新,新《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印發出臺。這一政策紅利,增設自然科學獎、創新發明獎、增加獎勵數量、設科技獎提名制度,旨在最大程度激勵科研人員的自主創新性,激活創新創業原動力。
攻克關鍵技術 打造高原特色創新高地
青海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創新力量較弱、創新資源短缺、創新活力不足,更需進一步圍繞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創新發展新路徑。
這一清晰洞見,源于主政部門對青海科技創新和資源稟賦的全新定位。回望2020年,一批批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專項落子有聲、一個個科研難題得以攻克,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戰略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能源領域,青海建成兆瓦級系統集成與規模化小試平臺,實現極端天氣下熔鹽吸熱器安全穩定運行,并以此為基礎建成50兆瓦光熱塔式熔鹽發電站,實現光熱熔鹽時長達7小時、連續運行13天的最佳運行記錄。
新材料領域,國內首條萬噸級高性能高精度極薄鋰電銅箔生產線、國內首套4.4萬噸/年大型金屬鎂人工智能化連續鑄造線、30噸/年的區熔多晶硅棒生產線在青海陸續建成。
特色農牧業領域,青海首次在高海拔地區實現早熟結球甘藍越冬苗培育和甘藍、辣(甜)椒、西葫蘆標準化制種技術應用;高寒地區生態養殖模式提高草場單位面積載畜量22%至38%;建成化肥減量增效種植示范區5000畝,油菜田農藥減施技術示范500畝;“青薯9號”試種成功,建立馬鈴薯品種示范基地420畝,最高畝產達到3132公斤。
生物醫藥領域,青海開發出黑果枸杞凍干粉、菊苣白刺青麥粉、白刺果佛手片、白刺百合片等13種生物醫藥類新產品。建立羌活、川貝母、秦艽等道地藥材種源基地和青海省冬蟲夏草種質資源庫……
告別2020,走向2021,有了科技創新這一動力引擎,青海發展更有底氣。隨著科技創新的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正煥發新活力,全民創新氛圍正日益濃厚。由科技創新引發的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浪潮,正在青海大地涌動。
關鍵詞: 青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