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早啟動“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的省份,浙江省近年來創新推進全省一體化的“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和應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互聯網+監管”浙江模式,為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信心和競爭力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進一次門,查多件事,讓企業受擾最少
“以前是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分開來檢查,現在綜合查一次,對我們來說省事多了。”在湖州市南潯區,一名企業負責人對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區衛生健康局、區消防救援大隊開展的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綜合查一次”執法檢查工作很是滿意。
浙江“互聯網+監管”平臺打通了行政執法監管系統和省統一投訴舉報平臺、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基層治理四平臺、全程電子化登記平臺等,打破了區域和部門壁壘,實現監管執法“一網通管”、“一網協同”,是目前全國唯一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貫通和執法部門全覆蓋的執法系統,并率先完成和國家系統的對接。今年以來,全省共開展跨部門聯合監管超過2萬戶次,減少對企業干擾3.5萬余戶次。
“互聯網+監管” 提升執法監管的標準化、規范化
前不久,義烏市生態環境分局執法人員收到“浙政釘?掌上執法”推送到手機上的一條指令:對10家燃煤鍋爐生產企業開展檢查。執法人員立刻前往相關企業現場,按照手機上“掌上執法”系統的表單,逐項對照檢查,對存在異常的事項,通過拍照上傳,現場藍牙打印,由監管對象和執法人員分別簽名確認,完成了一次檢查。“一部手機全部搞定,執法過程標準化、電子化,高效又規范。”
為提升執法監管的標準化、規范化,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監管事項清單管理制度,目前已梳理出38個執法領域執法監管事項共計6558個,監管內容36637項,基本實現清單以外無執法。
同時,依托全國首個統一推廣的移動執法系統——“浙政釘?掌上執法”,全省11.32萬名基層執法人員卸下了沉甸甸的公文包和各種檢查表單,通過“掌上執法”移動端接受任務,對照表單實施精準檢查,需要多部門協同檢查的一次上門、聯合檢查,發現問題依法處置,檢查情況全程留痕,極大提升了執法規范性,變經驗式監管為標準化監管。目前,全省掌上執法累計達484.6萬次,掌上執法率90.7%。
大數據賦能 提升執法監管的精準化、智能化
依托全省“一朵云”和大數據中心,浙江建設了全省統一的執法監管數據中心,匯聚、整合各地各部門主體登記、行政許可、執法檢查、行政處罰、信用紅黑名單等數據,目前已歸集44個部門347類、總計6.06億條監管業務數據,并實時自動上傳至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實現數據“一網歸集”“一網共享”。
應用大數據賦能智慧監管,浙江建成全國首個省級風險預警處置中心,完成和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防控、金融風險“天羅地網”監測防控等20多個重點行業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的集成對接,形成了風險情況自動監測、預警信息自動推送、核查任務自動生成、任務指令自動下達、核查結果自動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今年以來,通過平臺發出風險預警線索并開展執法檢查,確定問題主題的概率較過去日常執法檢查提升了85.3%,有效提升執法監管的精準化、智能化。(記者李佳 通訊員王黎婧)
關鍵詞: 互聯網+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