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首個項目管理領域地方標準 《科研項目評審規范》正式發布,對科研項目評審過程中的術語、定義以及評審原則、方式、流程、質量控制等做了明確規定。這是重慶首個項目管理服務領域的地方標準,對科研項目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評審進行了標準化,在全國亦屬首次。
項目評審“打聽”專家行不通了
據了解,目前我國科研項目評審已實現專家評審、科技主管部門審批的兩級評審程序,各地各部門也制定了評審工作管理文件,但還缺乏一套規范的評審操作標準。為進一步推進科研項目評審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在重慶市科技局的指導下,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歷時一年完成了《科研項目評審規范》研究制定工作。
“標準的正式發布為重慶市科研項目評審服務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樣板。”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李軍鋒表示,《科研項目評審規范》重慶市地方標準是根據目前重慶市科研項目評審過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針對存在的規范性不足等問題,為重慶市科研項目評審規范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確保科研項目管理服務工作獨立、公平、公正。標準共10章,將制度建設方面的成果、評審方式中的實用做法、管理服務優化提升的內容、評審質量控制的措施等四個方面都納入了標準。
標準還從接受委托、制定評審方案項目分組、專家匹配、通訊評審、會議評審、現場考察評審、提交評審報告、評審檔案管理、質量控制十個方面對重慶市科研項目評審提出了具體要求。
“以前項目評審時,一些項目承擔單位會想方設法地去打聽評審專家。”李軍鋒介紹,現在建立了科研項目評審的科技專家庫,庫里33426名專家來自全國各地,并規定雙盲評審專家均根據遴選規則,由科研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從專家庫中按照學科領域、遵循利益回避原則自動隨機匹配。評審期間對項目及專家信息進行“脫敏”處理,不予顯示項目單位、參研人員和專家的身份信息;專家看不到項目申報主體的身份信息,項目單位和評審系統管理員均無法看到專家的身份信息。“可以說實現了動態、高效、科學的管理,為科研項目評審工作提供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評審意見。”
“《科研項目評審規范》地方標準的公布非常及時,為我們區縣科研項目第三方評審提供了可直接參考的工作依據。”重慶市萬州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王勇說,萬州區正在建設第三方評審服務平臺,這次標準發布中在評審會議組織和專家隨機遴選流程方面實現了標準化,解決了他們工作中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標準化讓申報項目“一目了然”
“有了標準,可以說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對申報項目是‘一目了然’了。”重慶理工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馮晉表示,標準對科研項目評審過程中的術語、定義以及評審原則、方式、流程、質量控制等做了明確規定,對科研項目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評審進行了標準化,極大地方便了高校科研人員的項目申報工作。
據了解,重慶將管理服務優化提升的內容納入標準。標準中推薦采用科研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項目評審管理全流程信息化、標準化管理,并持續優化改進,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質量,優化了精簡管理流程,切實為科研人員減負。同還,有利于推行項目申報“無紙化”,目前已在重慶市科技局自然科學基金、技術預見與制度創新類項目全面實施。
為了強化評審質量控制,標準中納入了風險防控措施并進行了細化和規范。如,推薦采用科研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項目全過程在線管理,確保科研項目評審工作應留痕、可查詢、可追溯。建立“一密兩分”“三員分設”機制。即評審操作員登錄密碼由兩人分段掌握,每次登錄及操作全過程由兩人共同完成。系統操作管理分設評審操作員、技術開發員、運維審計員,定崗定責,相互監督制約。“這從技術操作上避免了違規的風險。”李軍鋒表示。
同時強化科研誠信管理。評審專家必須簽訂評審行為規范誠信承諾書、中心和技術方工作人員必須簽訂“十嚴禁”誠信承諾書。通過建立覆蓋項目單位、項目成員、咨詢專家和第三方機構所有項目實施主體的科技信用評價工作體系和市級社會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強化誠信管理。
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標準在重慶市科技局年度科研項目評審工作中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該規范中的相關規定對委托方、受托方做好科研項目評審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提升了科研項目評審的科學性、公正性、規范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評審質量、效率和標準化水平。(記者 雍黎)
關鍵詞: 科研項目評審規范地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