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作導則》印發,提出摸清草原資源家底,本著“黃土不露臉”要求,完善草原生態修復保障體系。
《導則》要求,結合各地實際,重點在“兩山七河一流域”(太行山、呂梁山,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黃河流域)涉及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草地,撂荒棄耕地,林下間隙等區域,實施林下種草、退耕還草等措施修復生態。(記者胡健)
關鍵詞: 山西草原生態修復
近日,《山西省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作導則》印發,提出摸清草原資源家底,本著“黃土不露臉”要求,完善草原生態修復保障體系。
《導則》要求,結合各地實際,重點在“兩山七河一流域”(太行山、呂梁山,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黃河流域)涉及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草地,撂荒棄耕地,林下間隙等區域,實施林下種草、退耕還草等措施修復生態。(記者胡健)
關鍵詞: 山西草原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