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19智慧媒體年會在深圳舉辦,年會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主辦,騰訊公司協辦。
年會以“拓界融合智慧更新”為主題,媒體精英、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多媒體的未來”“AI推動媒體融合”“5G已來萬物互聯”“‘鏈’上未來”等話題進行交流,辨析形勢,把握大勢,探討趨勢。
技術變得“聰明”,媒體當更“智慧”
今年國慶期間,人民日報推出的《56個民族服裝任你選!快快秀出你的愛國Style》,成為全網互動人數最多的一款H5產品,基于騰訊的人臉融合技術,用戶置身其中參與生成內容,生成民族照超過7.38億張。
“騰訊愿意攜手主流媒體,進一步加強在新技術浪潮下的前沿探索,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真正變成媒體發展的‘最大增量’。”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致辭中說。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秘書長丁偉提出,媒體融合正從“融媒體”邁向“智媒體”,從“互聯網+”邁向“智能+”。新技術日新月異,這對主流媒體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認為,“5G的真正顛覆性影響是廣接入,這使得人們未來會更加依賴機器采集外部信息數據,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外部世界的變化。”
“現在世界真的是‘屏’的,戶外的大屏、客廳的中屏、掌上的小屏,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屏’的世界。”深圳商報黨委書記、總編輯丁時照說,面對融合時代媒體生態的變化,傳統媒體需要在整體層面進行資源整合,才能更好地應對。
技術賦能,為傳播提供更多選擇
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給媒體從業者在豐富內容形態、創新傳播語態、延伸傳播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更多選擇。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李鵬表示,人工智能、3D、5G、VR全景直播等新技術不斷為短視頻、直播等產品的創新賦予新的能量。
未來將是萬物互聯的時代,萬物皆媒已初露端倪。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新媒體中心負責人劉延佶表示,5G時代是一個技術驅動、內容為王的時代,內容的視頻化將成為主流。
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總經理劉杉認為,在萬物互聯的5G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支撐之一,需要媒體從業者積極與技術對接,共同探索出更多可能的發展路徑。
與會專家表示,就媒體行業而言,談論技術不能脫離內容和用戶需求。
《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認為,“新技術其實都是幫助我們去更好地跟用戶產生連接。對于媒體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被技術驅動,而是被用戶的需求驅動,尤其是要吸引年輕用戶。”
傳遞主流價值,實現精準傳播
2018年6月,人民日報推出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著力構建兼具主流價值與創新活力的全新內容生態。
8月初,超強臺風“利奇馬”給多個省份造成嚴重損失。臺風登陸期間,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入駐平臺,“人民號”首頁第一時間發布紅色預警信息。“平臺成為預警信息發布的一個新渠道,實現了信息精準靶向發布。”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相關負責人陳瑾表示。
自媒體人陳磊說,“我們做自媒體,時常感覺是散兵游勇,‘人民號’讓我們找到了歸屬感。”截至今年11月初,“人民號”平臺的賬號申請累計超過21萬家,經嚴格篩選,正式入駐超過2萬家。
華數傳媒網絡有限公司董秘張晨認為,對于聚合平臺來說,首要的是“平臺價值”,平臺的聚合能力要強,能觸達所有用戶。他認為,代表了主流價值的“人民號”,產生了另外一種價值——打造主流價值發聲的重要陣地,建立主流價值與用戶之間的新連接。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表示,在“人民號”平臺上,平臺與內容生產者之間是共融共生的關系。同時,“人民算法”作為主流算法,兼顧了價值和流量,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一個平臺對內容生產者、數據端、流量端的指引是可以體現價值觀的”。(閆俏秀 王 嶸)
關鍵詞: 智慧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