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產業的關系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科技通過產業發展獲得發展資源,產業通過科技能力的提升實現產業升級,科技系統和產業系統都是我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科技和產業并不是順序銜接的,中間存在一個連接階段,需要將科研技術或成果轉化為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或商品,履行這個職能的產業可稱為科技產業。
我國已具有較好的科研實力,擁有眾多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并形成了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但在全球科技產業一體化的今天,我們的科技產業體系需進一步構建,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高,隨著我國產業能力未來的提升,能否擁有強有力的科技產業體系將會成為我國產業升級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
全球化視角下的科技與產業互動
科技到產業經歷了科研成果、成果轉化、產業化三個發展階段,全球產業的發展就是通過科技成果實現成果轉化,一波又一波的更新迭代推動實現的,科研成果及成果轉化就是科技產業范疇。
但由于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及經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科技到產業的發展形態具有很大差異。例如美國是通過科技來支撐產業升級發展,擁有完整的科研體系、成果轉化體系(科技產業)和產業體系,從科技成果、成果轉化到產業化是流暢的順承關系。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科技和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對標國外科技前沿及“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在SCI論文數量、專利申請數量、科研隊伍建設等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產業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快速建立了我國的工業體系,我國現已成為產業體系完備的制造業大國,在科技和產業方面擁有不可比擬的后發優勢。但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產業缺乏相應的積累,目前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這使得我國科技和產業之間形成了一道隱形的鴻溝。盡管我國在若干領域形成了領先的科研成果,但在推動產業化的人才基礎建設、設備材料等配套基礎建設和產業基礎建設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科技產業是銜接科技和產業的關鍵環節,也是產業升級的動力。從資源視角來看,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產業)、產業的支撐分別是創造力密集資源、智力密集資源、勞動力密集資源。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雖然美國制造業外流,導致美國制造業空心化,但與之相反的是高級科技產業人才持續流入美國,其產業發展重心從勞動力密集型升級為智力密集型,分析日本、德國等科技產業強國都有高度相似的現象,制造業產業流出與智力人才持續流入,使其擁有可以不斷升級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以及隨時重建基礎制造業的自信。
我國已具有較好的科研實力及眾多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并形成了產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我國科技產業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全球科技產業一體化的今天,構建強有力的科技產業體系將會成為我國產業升級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智力密集型產業發展,其發展的核心正是科技產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既擁有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又培養出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現有的產業門類中已經很難容納如此廣泛、數量巨大且日益增長的科技人才群體,發展科技產業也是我國產業發展現階段的客觀要求。
對科技產業的認知需要做出改變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被形象地比喻成“最后一公里”,但這最后一公里的跨越需要從政策、資金、載體、人才到資本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支持。如果背后沒有堅強有力的科技產業體系,從科技成果、成果轉化到產業化將不會是一個流暢的過程。
認知決定行為,科技到產業的進一步認識尤為重要。科技服務業是指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現代技術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經驗、信息等要素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產業需求需要多領域結合,由于缺乏將單一領域加工成多領域的制造環節(科技產業),使目前我國的科技服務陷入了資源無法準確配置的困境。同時我國科技服務業還缺乏支點,準確判斷企業問題的能力不足,自然也就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從從業人員來看,科技產業本應是智力密集型領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但我國科技服務業目前智力密集度尚顯不足。
我們要明確,科技產業不是科技服務業,更應是科技制造業,是在科研成果基礎上,結合產業需求解決產業化過程中的多學科多環節問題,將成果制造成規模化的商品。可以參考生產制造企業,這個領域需要技術、生產、質檢、業務、研發、設備等各個環節,才能將成果(原料)加工成商品(成品),并不是單一的科技服務業能夠解決的。
科技服務業是科技產業中的一個環節,并不能代表整個科技產業,向科技服務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政策,并不能徹底解決生產力(有效成果)的供給問題。如果抱著科技服務業代表著整個科技產業的認知,科技產業肯定無法在這種認知體系下形成。科技產業需要科技制造業,這是與科研、產業化的并列階段,而且是紐帶環節,需要對現有科技服務業的認知體系進行重構,并進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變。
在科技產業構建的過程中,還存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相協調的問題,要形成無形之手是根本,有形之手是催化劑的觀念,加快科技產業建設的速度。從科技到產業的過程中,不可以有形的手過長,無形的手萎縮,導致科技圍繞有形式之手聚集、尋租、畸化,從而背離市場。
類比于生產制造環節,科技產業同樣需要有標準流程,甚至是作業指導書等,規范科技生產過程中的行為,并不斷檢視修改,提高科技生產制造能力。這些對于我國科技產業而言都是必須要加強的,會幫助我們不斷修正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形成規律,避免科技服務在成果產業化過程中遇到問題卻難以解決問題,出現項目在低水平的錯誤上重復失敗的情況。對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采用打補丁還是重啟的方式對待,恰是科技制造和科技服務的核心運行差異之一。
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創新體系刻不容緩
建立基于市場導向的科技產業體系刻不容緩。這是個并列于科技和產業的獨立領域,可容納大量的科技人才,下銜接產業、上銜接科研,具有自身的運行邏輯。
科技產業體系需要根植需求,不能自發而生。與科研創造關注的角度相反,這個階段需要解決的不是創新性,而是成熟性,需要盡可能多的發現技術在應用層面上遇到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通過解決潛在的問題降低技術產業化后的應用成本。這里有三點比較關鍵,第一,在應用場景下的技術問題解決;第二,解決問題是科技產業的工作;第三,待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
首先需要明確,科技產業不是科研創造,它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是技術應用時的不順暢問題,當前有相當數量的對科技成果的投資是用在了科研的延續上,這本身背離了科技產業的邏輯。其次,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核心工作就是解決問題,問題都解決了才能推向產業化,如果忽視這個階段,在成果轉化中無論項目團隊還是投資人都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希望實驗一次成功,設備一次投產,產品一次穩定,性能一次最優,可能會把本應有利于產業化的問題解決當成產業化的障礙,稍微有困難就容易放棄。第三,如果科技成果除了實驗室完成的對技術領先的有限驗證外,諸如客戶、原料、設備、工藝等都沒涉及,那產業化會遇到無窮無盡的問題,因此在科技產業中要解決的問題一定是有限的,這樣才能保證一定時間內將產品投入市場,獲得收益,反哺科技產業。這就從根本上意味著科技產業的出發點是滿足已有產品的市場增量需求,即使是創造需求也是在現有產業能力基礎上的創造,問題解決后帶來客戶的提升、收益的提高,這才是科技產業的動力來源。
如上所述,科技產業立足產業基礎,解決產業前瞻的需求增量,通過對有限問題的解決形成收益獲得反哺,并不斷迭代發展形成強有力的科技產業能力,并形成對產業跨代次的分析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布局,結合已有的高校、院所科研能力,進行科技創造。整個過程的核心就是市場,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
科技產業是銜接科技和產業的重要階段,其質量和成熟程度直接決定了產業未來是內生型增長,還是輸入型增長。我國在軌道交通、橋梁港工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堅實的科技產業能力,不斷支撐上述領域的領先發展,以上領域目前主要由國家主導市場。但民用市場領域科技產業整體薄弱,要著重加強,刻不容緩,我們要尊重規律,采取科學的方式,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用空間換得持久發展的時間。(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姜大川)
關鍵詞: 科技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