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破解全球性問題的緊迫需要。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科學·技術·發展”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學校長、企業家等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形成歷史交匯,大科學的跨界融合特征更加突出,催生新知識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涌現,科技與經濟社會協同共生、融合發展,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科技界、產業界、教育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科技創新如何實現新作為。
引領產業變革
一家熱衷于環保的企業能否打造出高盈利的時尚產品?擁有科學技術,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前院長西蒙·柯林斯介紹,一家用海邊收集回的廢塑料、漁網等做成運動鞋鞋面的公司,去年盈利達20億美元,“利用科學與技術尋求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將無處不在”。
西蒙·柯林斯表示,全球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關注循環經濟,通過創新思維和設計,運用有機材料生產出零碳排放的產品,致力于搭建一個未來可持續性的時尚產業。
從廢料里提取可被回收利用的天然物質、使用無毒無害的原料進行生產以減少廢物向環境排放、搭建有機農場……這些都來自巴西圣卡洛斯聯邦大學教授瓦尼亞·祖因團隊在基于生物循環經濟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中做出的嘗試。瓦尼亞·祖因認為,通過綠色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獲得健康食品以及具有附加值的相關產品,打造自然生態系統,將助推人類可持續發展。
“很多基礎前沿領域都孕育著重大突破,以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突飛猛進,不斷催生出顛覆性技術和產品,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技術路徑、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指出,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關鍵變量。
促進合作共贏
然而,在科技持續進步發展的同時,人們依然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糧食和食品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風險挑戰,這些風險和挑戰事關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事關人類的共同安危。
“應對這些高度復雜、充滿不確定性的重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承擔、獨立解決,需要各國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需要各國科技界通力合作。”白春禮認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新格局,將有利于加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
在科學技術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青年科學家與中小企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直言,我國科技發展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仍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等。
“青年科學家、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一定要靠真正意義上的原始創新,直面世界科技發展進程中的重大需求,勇于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勤于思考如何才能讓技術幫助更多人。”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周琪說。
培養創新人才
國際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
“隨著未來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個重要趨勢是創新勢必成為教育的關鍵,創新驅動著教育發展,而教育培養著拔尖的創新人才,以人才驅動為核心引領著下一輪科技革命的產生。從而創新、人才和教育形成了互動發展的生態環境。”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吳朝暉介紹,浙江大學確立了創新型大學2.0模式,將育人和創新放在高校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強調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的結合。
在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看來,大學要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的“全人”型科學家,要培養超越傳統的學科專業分類,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在應用和實踐情境下,面向重大問題培養青年科學家。
“科學技術與教育文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東明表示。
關鍵詞: 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