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第一財經雜志有一篇“編者的話”,標題是《無論如何,新年要快樂啊》。
看著這個標題,心里會起些小波瀾,它暗含了一種轉折關系,就是當下正面臨著坎坷和不易,但是即便風雪載途,終究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我們要快樂起來。
確實,新年總是應該快樂的,畢竟新年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代表著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回首2021年,從全球經濟的角度而言,確實如同在世紀疫情的激流中逆水行舟,病毒不斷變異,疫情持續反復,貿易紛爭難解,經濟尚未復蘇,通脹已成威脅。不敢輕言快樂。
再看中國經濟,雖然GDP增速領先全球,出口形勢“風景這邊獨好”,但畢竟各國經濟依然還在全球化框架下,產業鏈、供應鏈和市場深度融合,唇亡齒寒,不可能長期你損我榮。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遠洋物流阻塞、消費和投資不振的危害正在逐步顯現,正如月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敏銳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會議用了25 個“穩”字來定調明年的經濟,也由此可見會議所指“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的程度。
所以,新年來臨之際,來之不易的成績讓人欣喜,但是嚴峻的挑戰則讓人憂心。我們要快樂起來的理由不能只是因為新的一年就要到來。經濟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不會簡單因為某個時點的到來而陡然轉向,必須有更多前瞻精準的因應之策。最近和不少經濟學家交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他們圍繞著財政和貨幣政策、三駕馬車、結構政策等給出了很多專業的解讀和建議,我相信這些政策和建議也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產生應有的效果,無論是逆周期還是跨周期,無論是穩還是保。但是我更關注的是會議精神中那些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穩定信心的表述,比如“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比如“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比如“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比如“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這些表述指向的首先是政策的方向性,以及制定政策所需要遵循的穩定性、協調性和系統性原則,最終起到的效果還是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就像中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所強調的:“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不久前舉行的上海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要“最大限度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這些表述強調的都是政策前后的系統性、穩定性、長期性,同時也是在盡力呵護市場主體的信心。
因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投資需要信心,經營需要信心,消費需要信心。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清晰的發展戰略、穩定的改革方向、精準的宏觀調控、及時的政策糾偏,就是信心的最大來源和保障。
2022年必然又是人類在逆境中奮斗的一年?;氐轿恼麻_頭的話題,什么能讓人快樂?經濟數據?年終獎?還是股票指數?其實新年的快樂更多來自于對未來的期待,而支撐這些期待的則是對未來的信心,一旦企業家、消費者和投資者都擁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中國經濟廣闊的市場、巨大的潛力,所謂的短期挑戰、三重壓力,最終都會被征服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