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似乎很漫長,又似乎很短暫。跌宕起伏的疫情,讓很多東西停滯下來,也讓很多東西開始加速。從較長的歷史跨度來看,這依然是超乎很多人想象的一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又將對未來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吳曉波選擇在歲末的倒數第二天,來和人們聊聊這些問題。
12月30日,伴隨著郎朗指尖跳躍的“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由中國移動全球通冠名,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預見2021 | 吳曉波年終秀」正式在廈門拉開帷幕。這場持續了5年的知識跨年活動,今年也沒有失約。除了線下的現場,今年線上吳曉波年終秀和芒果TV·大芒計劃獨家合作了直播。
吳曉波和他邀請的嘉賓們,一如往常般站上舞臺,為人們總結過去,暢談未來。這份平常,在不平常的2020年,顯得彌足珍貴。
遇見2020:你是我的柳暗花明
今年的“吳曉波年終秀”,以“勇敢者的心”為主題。上半場的“遇見2020”,吳曉波講述了很多勇敢者的故事,從微觀的角度出發,用個體的遭遇,見證了中國的艱難,也見證也中國的跨越。
回望2020,吳曉波用“三危疊加”來形容這一年。“新冠疫情的沖擊”、“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產業換擋周期的破壞”,讓無數企業和個人,都經歷了艱難的考驗。
很多普通人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們用“勇敢的心”,幫助自己、幫助企業、幫助國家,泅渡了充滿危機與挑戰的2020。
他們之中有像梁建章(攜程創始人)、姚吉慶(慕思創始人)樣的企業家,有像張譯丹(廈門航空空乘)、邢偉杰(蘇寧武漢安裝工程師)這樣堅守崗位的專業職人,也有像張晶(餐飲企業老板)這樣的創業者……他們也許沒有直接上前線,但他們始終在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用自己的勇氣與專業,迎接了一場猝不及防的挑戰,并交出了一份挺好的“中國答卷”——在國際經合組織最近預測的2020年全球十大經濟體數據中,中國成為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
那中國又是如何交出這份答卷的?
吳曉波總結了中國轉危為機的“四個能力”,即:“互聯網基建能力”、“供應鏈的完備能力”、“國民內需能力”、“制度創新能力”。
中國能夠走出泥潭,并不是靠僥幸。而是依靠歷年發展、積累出的能力,依靠那些敢于走出舒適區、堅持專業主義、善于利用新工具的勇敢者們,硬生生從“山窮水盡”,走到了“柳暗花明”。
中場:宏觀經濟與微觀場景
下半場的“預見2021”開始前,吳曉波邀請原Beyond成員葉世榮演唱了《不再猶豫》和《光輝歲月》。這兩首歌一首代表著“重拾理想與自信”,一首代表著“抗爭與希望”,在這個時刻顯得格外應景。
宏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第四次應邀登上“年終秀”舞臺。他以「出清的尾聲」為題,為人們復盤了一部從2017年開始,到2021年基本結束的中國金融市場“出清史”。
演講中,管清友給出了明年經濟的三大關鍵詞:“弱復蘇”、“穩政策”、“強改革”,提出了三個不確定性:“疫情風險”、“數據風險”和“疫苗風險”。
商業觀察家,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也是“年終秀”的老面孔。這位“場景”一詞的發明者,在與吳曉波的對談中,將2020年定義為“數字化時代場景的元年”。
在隨后的「高像素生活:空間商業的親密時代」主題演講中,他講述了“數字時代的美好生活方式”,強調了“親密場景”時代的來臨,并將切口定義為兩個關鍵詞:“高清攝像頭”與“商業空間”。
吳聲解釋了“高清攝像頭”作為場景基礎設施的作用,推導了2021年的空間商業的變化趨勢。關于“親密場景”的未來,他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
在今天的年終秀上,國際鋼琴大師郎朗,不再只用手指與觀眾們交流。他為愛音樂的孩子們講了講“怎么去造夢”。
郎朗分享了他音樂之于他,之于很多孩子的重要性,分享了他的興趣與樂趣所在,也分享了他對未來的勇敢和展望。之后,郎朗以一首“望春風”,開啟了下半場的“預見”。
這即是對2020的揮別,也是對2021的祝福。
預見2021:尋找確定性
在下半場的“預見2021”中,吳曉波回顧了自己上一年的“預見”。
有些實現了,比如“新國貨的興起”、“供應的重構”、“體驗經濟的爆發”、“資本市場的回暖”……有些則落空了,比如“奧運激蕩5G熱潮”等等……吳曉波認為,那些他沒有預見到的,在“湯因比原則”下所發生的,面對危機做出的應對,成為了今年創新的契機。
今年的“吳曉波年終秀”和往常一樣,邀請50個經濟學者,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做出了一些對第二年宏觀經濟的預見。在2019年,50個學者中只有8個看好2020年的中國經濟。2020年,看好2021年中國經濟的人數增加到了42個。
2020年無疑是多變的一年,變得更加保守和謹慎的人們,要如何找回安全感呢?吳曉波給出的答案是:尋找確定性。
他將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形容為三班列車:第一班是工業革命的末班車,第二班是互聯網革命頭班車,第三班則是中國的產業經濟要走向產業智能革命的未來列車。
這三班列車,錨定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軌道。無論論新冠疫情如何爆發,無論中美貿易摩擦激烈或趨緩到怎樣的程度,它們都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劇變中尋找到的那些確定性,都是建立在對中國產業經濟基本面的判斷下。
基于這些判斷,吳曉波給出了他認為的,2021年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和趨勢。
第一,進口替代科創熱潮:發展“硬科技”完成“進口替代”,解決中國制造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云上中國”初露崢嶸:產業智能化建設,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第三,2021年生態賦能,范式繼承:自我革命的大型傳統公司,正在貢獻數字化轉型的中國范式。
第四,百萬直播鬧中國:萬物皆可播,人人皆可播,場場皆可播。
第五,品類流行替代品牌:品類創新催生新品牌,我主義的消費時代到來。
第六,購物中心即將消亡:拐點時刻到來,服務性消費(體驗)將全面替代物質性購物。
第七,房產投資低空飛行:資本市場發生劇烈變化,需要重新思考對財富的配置。
第八,超級城市大賽鳴槍:中國超級城市大賽,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
2021年,這些“預見”可能會實現,也可能還在途中。大家仍然會面臨很多曲折,很多沒有辦法想像、預見的種種挑戰,都有可能會出現。
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場沖刺賽,而是一場耐力賽。希望2021年,大家仍然保持一顆“勇敢者的心”,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刺。只要你努力向前,路途再遠,也能和夢想相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