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貫穿2020年的疫情,大家感受最深的一個詞是:變化。疫情的發生,讓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而疫情的影響短時間內依然會延續,它促使人們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去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變化中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教育行業也不例外。2020年的教育行業經歷了“停課不停學”, 從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到培訓機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老師、學生到教務管理者,每一位教育行業的參與者在短時間內被推上了數字化的快車道,今年的兩會上,“教育新基建”亦成為熱詞。
2020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落地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的收官之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去探討教育產業未來十年會走向何方意義非凡。
日前,在校寶在線主辦的2020SEE教育服務共建大會上,億歐聯合創始人張佳偉就《新基建重構智慧教育生態——2020智慧教育發展研究報告》的內容進行了解讀,校寶在線攜手億歐與行業協會、學校、機構、產業供應鏈等中堅力量,一起探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教育成新基建重要應用場景,智慧教育的實現急需技術的改造升級
2018年末,基礎設施建設被重新定義,新基建正式亮相,在今年年初,新基建的建設內涵和建設總目標更為明確,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5G、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數據中心等基礎技術日趨成熟。
通過對智慧教育發展歷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億歐智庫認為,智慧教育建設目前主要面臨硬件改造升級、軟件互聯互通以及個性化教學需求實現問題。硬件設備主要是指樓宇主體設施及教學辦公設施的改造,需要在數據傳輸速度、設備的精度、清晰度進一步提升;軟件間的互聯互通則是需要打通智慧教育產品間的數據,實現數據信息資源的安全統一調用;自適應學習、沉浸式學習空間等個性化教學需要實現對教育教學場景的多維覆蓋。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新基建建設中5G、物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與教育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
事實上,從目前市面上的智慧教育產品來看,產品的技術屬性并不單一,如智慧校園這樣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中通常包含了上述多種技術的相互融合,而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智慧教育中硬件設備的性能能得到提升,軟件間的互聯互通有了更加簡便高效的連接與控制方式,在技術的賦能之下減少學生、教師、管理者繁雜的重復性勞動,專注于每個受教育個體自身的發展情況因材施教,技術使智慧教育的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個性化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新基建技術在教育行業已有滲透,推動參與者決策和行為改變
億歐智庫通過拆分學生在學校/教培機構的從進校到出校所要經歷的環節來看,新基建技術中與智慧教育關聯度較大的AI、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這五項技術目前在各教育環節上均有滲透,教學和教務是各項技術滲透最多的環節,而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和滲透最為成熟。
從內容上來看,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方式逐漸發生改變。新基建技術的滲透使得教學內容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完成教學的全過程,而教學理念也因為技術的加入,逐漸從統一教學到個性化教學、從學歷教育延伸到終身教育、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到以學生為主導的方式發生改變。
從數據上來看,線上化沉淀海量數據,AI和大數據分析維度多樣。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教學、教務管理、家校互通、校園生活的線上化,而線上化的過程產生了海量的數據沉淀,大量的數據使得AI和大數據技術能夠有的放矢地對學習行為、學習情況、學生心理進行多維評估,亦有特色化的科研大數據、財務大數據產品產生。
從場景上來看,智慧教育產品覆蓋學生全生命周期。形態豐富,已經實現從招生、教學、教務、升學等教育必經階段的全面覆蓋,可以說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能感受到技術的滲透于效用。以校寶在線的產品為例,機構通過“校寶微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線上微學校,通過微學校工具,機構可以實現招生、教學以及用戶服務上的數據化運營,借助平臺優勢,在全渠道進行營銷;“校寶智慧校園”則從覆蓋學生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以新基建技術中云端部署、遺傳算法、離散優化算法等領先AI及DT技術驅動,以校寶智慧校園、校園寶、1COURSE為產品抓手連通校園全流程場景,幫助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實現決策科學化、協作一體化、反饋常態化。
正是因為新基建技術在智慧教育場景上的不斷滲透,使得參與智慧教育的建設者在理念、決策與行為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教育主管部門在積極推動智慧教育的區域化建設,從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規劃來看都將教育的數字化、智慧化建設作為了重點;作為智慧教育的主要建設者學校而言,從億歐智庫對校長、電教館老師的訪談來看,易操作、能提效、一體化、有人用是學校的關注要點;而老師作為教育這一環節的重要實施者,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學習、適用教學系統,提效和減負是選擇產品的關鍵,學校的信息化教師在新基建技術的進一步滲透之下,可能會往專人、專崗、專職的方向發展。
新基建是一個長線建設的過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等智慧教育建設者決策和行為的變化將會推動新基建技術的進一步滲透。而技術在教育產業的融合滲透尚需時間,實現教學教育各環節全面的數字化升級是作為學校、教培機構走向真正的智慧化最為必要的一步。
數字化建設拓寬教育產業未來十年的想象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在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教育產業的信息化推進明顯慢于其他行業,伴隨5G、AI、VR / AR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新的軟硬件服務升級,教育產業全面的數字化基礎建設有望拓寬教育產業未來十年的想象,億歐智庫預測到2023年教育行業數字化規模將接近5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37%,今年疫情對教育行業影響深遠,教育行業的數字化將逐漸提上日程,行業規模有望擴大。
教育產業的數字化建設的目的不僅僅是線上化、信息化,更重要的是數字化背后的數字生態,是數據驅動下的供應鏈創新和產品創新實現最終的智慧化。
在提升教育產業數字化水平的道路上,如校寶在線一直在持續鏈接產業伙伴,共同開拓獲客場景、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不斷探索中國教育服務產業的進階之路,為中國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更優的解決方案及更多可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