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是重要的煤炭產地,2019年全年產量67893.7萬噸。煤炭運輸需求大,尤其是礦區到發運站30-50公里的短駁運輸。
一個年產量4000萬噸左右的煤礦,需要2000-3000輛重卡汽車來為其進行運輸工作。在鄂爾多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司機,每天在煤礦和發運站之間多次往返。
早上六點半,來自黑龍江的王師傅已經來到鄂爾多斯某車隊準備開始今天的運輸工作。當貨主發來的提煤計劃從機器里吐出來,王師傅拿起提煤單飛奔向自己的卡車。
到達煤礦門口后,車輛又排起了長隊。
對于貨車司機來說,排隊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王師傅無奈的說道:“今天來得早,估計排隊一兩個小時就能進礦,要是趕上旺季,最多要排隊8-10小時。”
終于進入煤礦,王師傅來到了一個小房子,通過一個小窗口,領取各種紙質單據。
從礦區門口到桶倉這短短不到1km的距離,王師傅前后要經歷三次提煤單掃描、蓋章,少了一步,到了桶倉也不讓裝煤。王師傅自信的說:“這個礦我一年大概要跑200多次,下5次車,蓋3個章,掃3次單子,領3張票,流程再熟悉不過了,新來的司機可不行,經常拿錯單據、忘記蓋章,不給裝煤只能原路返回,太耽誤事兒。”
經過40公里的短倒運輸,王師傅抵達發運站,經過調度人員引導、刷卡過磅、煤炭質檢,來到煤場卸煤。
對于像王師傅這樣的貨車司機,排隊浪費的時間,只能在卸煤的時候爭分奪秒,為的就是能趕緊去拉下一趟活兒。
一名貨車司機在一趟30-50km的短倒運輸任務當中,等待運輸任務的時間、等待裝煤卸貨的時間、上下車次數、交接紙質單據等環節,占整個運輸任務時長的60%以上,嚴重阻礙車輛的周轉效率,無形中增加了許多運營成本。
如今,這一切正在發生改變......
當王師傅抵達發運站或礦區后,無需下車驗證紙質單據即可完成過磅,自動識別車牌號后,大屏顯示和語音播報引導司機卸貨,過磅等待時間由3分鐘縮短至10秒,大大提升場內運作效率。
煤炭裝卸完成后,司機無需再次下車提交紙質單據,過磅完成后系統自動上傳磅單,同步稱重數量到網絡貨運運單。
拋棄人工結算單和現金支付,網絡貨運系統通過與地磅系統集成,即可同步稱重數量,司機坐在車里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結算運費,告別人工對賬。
G7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自動識別車牌和裝卸貨,并實現地磅稱重與網絡貨運系統打通,解決煤炭行業公路短途運輸效率問題。
單車過磅時間由3分鐘縮短為10秒,效率提升18倍;
集運站裝卸貨車輛由每天300輛提升至最大900輛,吞吐量提升3倍;
司機通過手機接單,即到即入,節省大量排隊時間。
司機和車輛作為物流最基本的要素和單元,是物流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解決了基本單元軌跡和狀態的可視化、信息交互等,對物流全程智能化則意味著更高的效率和更優的成本。隨著G7智慧場站的逐步完善和行業應用案例效應逐步釋放,其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精準解決物流行業不同場景不同應用的痛點,助力行業精細化運營乃至物流的數字化發展。
關于G7
G7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北京,擁有超過1500名員工,是公路物流行業領先的物聯網科技平臺。
過去十年來,G7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逐步發展了車隊管理平臺、主動安全服務、數字能源結算、智能掛車租賃、金融保險、卡車后市場等一系列業務,先后服務了7萬家貨主和物流公司。
今天的G7,已經發展成一家連接超過180萬重卡、數據類型豐富的全球最大的商用車物聯網平臺。其三大核心業務,G7數字貨運、G7安全管家、G7數字貨艙,憑借創新的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與G7豐富的行業經驗,均處于各自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